曾经在战场上以高调、强硬著称的车臣部队,如今却几乎销声匿迹。这支被誉为“普京最忠诚盟军”的队伍,为何不再高调宣扬战绩?而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,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军事行动和权力巩固后,如今又在谋划什么?是战局受阻,还是另有心思?要搞清楚这背后的逻辑,就必须把车臣问题放到更大的格局中来看。
过去,卡德罗夫和他的车臣手下几乎每打一场仗,都会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传。但最近,这支部队变得异常低调。原因有很多,但最直接的,就是“战绩不好看”。
目前,车臣部队被安排驻扎在俄本土的库尔斯克州,这里是俄乌战场较为关键的区域之一,主要负责防御乌克兰军队的渗透和打击。但尴尬的是,车臣武装并未展现出足够的战斗优势,甚至相比正规俄军,他们的进展更加缓慢。去年11月,朝鲜部队也被传进入库尔斯克州“帮忙”,更是让外界对车臣部队的战斗能力产生疑问。
车臣部队在行动上遇阻,也与其军事装备和作战方式有关。长期以来,俄军虽然允许车臣建立自己的部队,但对其军备始终有所限制。车臣士兵更多是轻步兵和特种战术单位,而在现代大规模战争中,缺乏重火力支持意味着他们的战斗力较为受限。
如果说战局受挫只是表面现象,那么卡德罗夫的政治考虑才是这次车臣部队低调背后的核心原因。他正在为“后普京时代”做准备。
在俄罗斯的政治格局里,卡德罗夫一直是普京最亲密的地方领导人之一。但是,政治从来都是动态的,普京的支持并不能保证他在未来也能稳如泰山。卡德罗夫很清楚,一旦普京时代发生变化,车臣的地位也可能风云突变。
出于这种考虑,卡德罗夫目前的策略更加倾向于“保存实力,而不是拼死冲锋”。过去的车臣部队,在战场上往往扮演“敢死队”角色,冲得最猛,战损率也最高。但现在,卡德罗夫需要的是一个能在未来政治变局中继续掌握实权的资本,而不是一支在乌克兰战场上不断消耗的部队。
要理解卡德罗夫的谨慎,就必须回顾车臣与俄罗斯的历史。这个高加索山区的地方,从来不是俄罗斯的省油灯。
车臣曾经多次叛乱,试图从俄罗斯独立,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车臣战争中,激进武装组织一度给俄罗斯军队造成巨大伤亡。最终,普京在1999年上台后,采取高压手段,彻底平定了车臣叛乱,并扶持卡德罗夫家族掌握车臣的控制权。
然而,即便名义上“臣服”,莫斯科对车臣的警惕从未放松。车臣军队虽然名义上归属于俄军,但其军备一直受到严格控制,无法获得最先进的武器。换句话说,克里姆林宫给卡德罗夫“放权”,是有红线的,它不会允许车臣发展到能够脱离控制的程度。
尽管这支部队在宣传中一直被塑造成“精锐力量”,但是在现实战场上,他们的表现却远非如此。
首先,车臣部队在俄乌战场上的主要作用,并不是完全独立作战,而是负责局部突破、巷战等战术任务。也就是说,他们更像是“战地特遣队”,而非主力军。这也是为什么当战争进入高强度的消耗战后,车臣部队的作用开始显得有限。
其次,外界对这支部队的战斗能力一直存疑。尽管宣传中他们被塑造成“无所不能”,但俄军体系并未真正给予其最高的信任。例如,在库尔斯克防线战事吃紧时,俄军选择引入朝鲜部队,而非让车臣部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,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。
卡德罗夫现在所做的一切,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己和家族在车臣的统治地位。他深知,自己能掌权,是因为普京的支持,而不是俄罗斯军方或其他政治势力的认可。换句话说,他的存在是一个政治妥协的结果,而不是普京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他的父亲艾哈迈德·卡德罗夫曾是车臣前总统,却在2004年被暗杀,这让他更加明白,一个车臣领导人的性命,随时可能成为某种权力交易的一部分。
所以,他比谁都清楚,一旦普京的支持发生变化,他的处境也会变得岌岌可危。
卡德罗夫会继续忠于普京吗?答案或许是——在普京掌权的这段时间里,肯定会,但未来就很难说了。
毕竟,风水轮流转,没人知道未来的俄罗斯权力核心会如何变化。眼下,卡德罗夫最主要的任务,恐怕不是在乌克兰战场上冲锋陷阵,而是先想清楚,如何在“后普京时代”立于不败之地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